新闻动态

除了黄忠魏延, 长沙太守韩玄麾下还有一大将, 若围攻关羽关羽必危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7:56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,已赘述文章结尾

那年长沙郡城还没失守,韩玄还坐在太守的位置上。

当时谁都没想到,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官,手上其实握着三员猛将。

可惜了,最后全成了别人刀下的猎物。

说起来,关羽打长沙这事儿,最早是他自己主动请命的。

那会儿,荆州南部已经被刘备军推进得七零八落。

零陵、桂阳、武陵三郡相继被张飞和赵云拿下,关羽心里这个急啊。

毕竟兄弟们都立了功,自己守城太久,脸上也挂不住。

他写信给刘备,说要亲自出马攻打长沙郡。

不过说实话,这场仗他打得并不稳。

只带了五百校刀手,目标是斩将夺城。

他对长沙的防守力量,显然没做过细致了解。

也可能是太自信了。

可长沙郡可不是普通地方,不光靠近东吴,在刘表时期就是战略重地,城中守将也不是吃素的。

那时候长沙的配置,其实挺吓人。

黄忠、魏延,这两人后来都投了刘备,成了响当当的名字。

但最容易被忽略的,是刘磐。

刘磐不是长沙本地人,而是刘表的从子。

表面上是宗亲,其实是真正干过硬仗的。

他常年驻守在攸县,离长沙不远。

那时候谁都知道,荆州南部面对的最大威胁是东吴。

刘磐不仅守,他还主动出击。

艾县、西安,甚至豫章郡,都被他带兵骚扰过。

东吴这边头疼得不行,最后孙策派出太史慈坐镇建昌,专门对付他。《三国志》里有记载:“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,治海昬,并督诸将拒刘磐。”能让太史慈亲自出手,足见刘磐绝不是一般角色。

可惜了,就这么一号人物,竟然没能参与长沙保卫战。

不是他不想打,而是根本没被调回来。

那会儿韩玄掌权,性子小心眼,容不得能人。

魏延跟他不对付,常年窝着火。

黄忠虽老成,但也看得出局势不稳。

刘磐在攸县,没被召回,多少也有这层关系。

而这三人,恰恰是长沙城的“底牌”。

如果那会儿能统起来,别说守住,打出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不是没可能。

问题就出在韩玄身上。

这个人,没有统帅之能,却占着太守的位置。

将领各自为政,最后让关羽钻了空子。

关羽攻城那天,黄忠确实放了一箭,差点射中关羽。

史书上有记,但没大书特书。

其实想想也挺惊险的。

要是那箭再准一点,历史就改写了。

更不用说,刘磐如果也在城中,一起夹击,五百校刀手恐怕全军覆没。

可就是这场本该激烈的攻防战,最后变成了一场内部瓦解。

魏延最先反了,黄忠跟着倒戈,韩玄被擒。

刘磐没参与这场乱局,但事后却被刘备派来接管长沙。

这就很耐人寻味了。

黄忠亲自举荐刘磐,说他能担此大任。

刘备也没犹豫,直接让他接替韩玄。

这种安排不是简单的恩情,而是对他实力的认可。

刘磐虽然没有在长沙城头浴血奋战,但他的名声、能力、资历,都足以胜任太守之职。

长沙一战后,刘磐在攸县的驻军也被整合进了刘备的体系。

从那以后,他不再是那个在边境冲突中游走的小将,而是真正走上了州郡管理的正轨。

但也从那以后,他几乎再没有出现在主战场上。

也许是选择了守成,也许是历史没再给他机会。

再说回那场仗。

很多人记住了关羽的英勇、魏延的反叛、黄忠的忠诚,但鲜有人记得,那个曾经让太史慈都头疼的刘磐,其实才是长沙原本最有战力的底牌。

他没出现在长沙失守的那一刻,但他在之前的十几年里,一直在为这片土地挡风遮雨。

从那以后,刘磐的名字再也没被写进战报里。

参考资料:

陈寿,《三国志》,中华书局,1982年。

裴松之注,《三国志注》,中华书局,1984年。

罗贯中,《三国演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4年。

吕思勉,《三国史话》,岳麓书社,2007年。